-
-
学术专著
[1].鲍威.未完成的转型:高等教育影响力与学生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14。
[2].鲍威、杨钋、朱红、蒋承、范皑皑.首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北京),2016年3月。
-
学术期刊
[1].鲍威、杜嫱.冲突·独立·互补: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行为与科研表现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04);107-125.
[2].阎凤桥, 李欣, 杨钋,等. 专业学位硕士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4):9-16.
[3].范皑皑, 王晶心, 张东明. 本科期间科研参与情况对研究生类型选择的影响[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7):68-73.
[4].鲍威, 杜嫱. 多元化课外参与对高校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16(2):98-106.
[5].蒋承, 邹佳宸.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毕业生留京工作选择的影响——基于2015年首都高校本科生数据的分析[J]. 山东高等教育, 2016(7):1-17.
[6].李璐, 鲍威. 学业辅导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及补偿性效应检验[J]. 教育学术月刊, 2016(8):51-58.
[7].鲍威, 李珊. 高中学习经历对大学生学术融入的影响——聚焦高中与大学的教育衔接[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 37(6):59-71.
[8].李璐, 杨钋. 影响本科生进入985院校读研的因素分析——以北京地区为例[J]. 教育学术月刊, 2016(1):11-11.
[9].鲍威. 大学生学业成就增值效应研究[J]. 江苏高教,2015,01:65-69.
[10].鲍威. 大学教学课程的范式转换及其驱动机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2:97-105.
[11].管蕾,范皑皑,杨钋. 大学生目标规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2015,06:71-76.
[12].蒋承, 黄晓蕾. 人际交往与大学生时政关注度——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15(10):65-71.
[13].潘昆峰, 蒋承. 我国大学生留学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3):15-20.
[14].蒋承, 李笑秋, 袁堂钢. 首都高校文化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 2015(1):14-14.
[15].鲍威.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范式转换及其影响因素[J]. 教育学术月刊,2014,03:74-84.
[16].鲍威. 高校学生院校满意度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14,03:22-29.
[17].周华丽,鲍威. 大学生校园人际互动投入的实证研究[J]. 高教探索,2014,04:5-9.
[18].蒋承, 宋哲, 刘雨轩. 北京高校辅导员工作情况调研分析[J]. 高校辅导员, 2014(2):68-71.
[19].杨钋,马玉洁. 关键大学行为与主观收入预期[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04:141-156.
[20].杨钋,翁秋怡. 高等教育扩招背景下收入预期对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J]. 教育发展研究,2014,23:19-26.
[21].陈娜,朱红. 大学生学业参与模式对其职业成熟度的影响——基于自我主导理论的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2014,21:69-76.
[22].朱红,张优良. 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对本专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学生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6:100-107.
[23].蒋承, 罗尧. 专业硕士的就业意愿研究[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4, 12(4).
[24].衣学磊, 蒋承. 研究生学业满意度的实证分析——基于不同学位类型的比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5):42-46.
[25].范皑皑. 高校毕业生的学历与岗位匹配——基于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教育与经济, 2013(2):18-24.
[26].周华丽,鲍威. 大学生社会化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13,12:87-91.
[27].杨钋,范皑皑,管蕾. “转折”:二年级学生发展的主题词——基于北京高校学生发展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3:108-117.
[28].周华丽,鲍威,李汉邦. 开展大学生学业成就评价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J]. 中国高等教育,2012,01:53-55.
[29].朱红, 凯伦·阿诺德, 陈永利. 制度的基石、保障与功能——中美大学生实习比较及对就业的启示[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 10(1):107-123.
[30].鲍威, 王嘉颖. 象牙塔里的压力——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学术产出的实证研究[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 10(1):124-138.
[31].鲍威,张晓玥. 中国高校学生学业参与的多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J]. 复旦教育论坛,2012,06:20-28.
[32].鲍威,杨钋,朱红,管蕾. 强化教学切适性 提升学生满意度——首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 中国高等教育,2011,01:53-556.
[33].鲍威,吴宇川.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推进及其成效的实证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7:4-10.
[34].朱红,李文利,左祖晶.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02:74-82.
[35].朱红,文东茅. 关于首都高校学生工作特征的分类研究及对策分析——基于学生参与度的视角[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3:101-104.
[36].朱红,文东茅,许锐. 高校师生交流的生态学实证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11,02:23-28.
[37].朱红,李雪凝.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学生发展的关联性——实证研究发现了什么[J]. 高等教育研究,2011,08:79-85.
[38].鲍威. 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01:27-44.
[39].鲍威. 大学的门槛:升学选择背后的约束因素与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10,17:24-30.
[40].杨钋,许申. 本专科学生能力发展的对比研究——基于“2008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相关数据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10,05:17-22.
[41].朱红. 高校学生参与度及其成长的影响机制——十年首都大学生发展数据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6:35-43+63.
[42].鲍威. 扩招后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01:78-87.
[43].鲍威,张倩. 扩招后我国研究生入学选择的实证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2009,05:5-11.
[44].杨钋. 大学生资助对学业发展的影响[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05:101-108.
[45].杨钋. 高校学生资助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J]. 教育学报,2009,06:80-90.
[46].杨钋, 许申. 本专科学生能力发展的对比研究——基于“2008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相关数据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10(5):17-22.
[47].
[1].杨钋, 许申. 本专科学生能力发展的对比研究——基于“2008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相关数据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10(5):17-22.
. -
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
[1].Bao,W. Du,Q.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Behaviors and Research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2018 Annual Conference for the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Mexico City.2018.3.24-2018.3.29
[2].鲍威.本科教育中的“教”与“学”—基于中国高校调查的透视,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本科生学情和学习成果评估论坛,2017.6.10
[3].鲍威.首都高校大学生发展状况分析.北京市辅导员研修培训基地2017年专题培训讲座
[4].鮑威.中国における学生の「就職力」と大学教育,2017年日本高等教育学会,仙台,2017.5.27-28
[5].鲍威.经济资助方式对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201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2015.6.12-2015.6.14
[6].Bao,W. Chen,Y.,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aid on the academic success of rural first generation,2015 Annual Conference for the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Washington D.C.,2015.3.8-2015.3.13
[7].鲍威.首都高校大学生群体现状分析与高校辅导员的作用,首都师范大学特邀报告,2015.11-2015.12
[8].鲍威.高等院校学生支持体系的构建,北京外国语大学特邀报告,2015
[9].鲍威.学生的变化与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对,浙江工业大学特邀报告,2014.12.13
[10].鲍威.高校学生院校满意度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海峡两岸教育创新与教师发展论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9.20
[11].鲍威.后大众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挑战:学生的变化与院校的对应,首都师范大学特邀报告,2014.4.24
[12].鮑威.中国大学生の学習行動の構造に関する研究,2014年度日本高等教育学会年会,大阪,2014.6.28
[13].Yang, P.,Bao, W.,Qu, Q.F.,Wang, L.Y.,How Colleges Affect Chinese Students? Observations of Recent College Student Surveys,2013 Annual Conference for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St. Louise, Missouri,2013.11.13-2013.11.16
[14].鲍威.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新视角: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项目的研究与探索,中国大学学生调查与院校教学质量评估国际论坛,广州,中山大学,2013.4.2 -2013.4.3
[15].Bao,W. Relationships among College Student Diversity, Engagement and Perceived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t in China and Japan,2012 Annual Conference for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Las Vegas,2012.11.14-2012.11.18
[16].鲍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发展:基于北京大学“首都高校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项目,中国高教学会国际论坛“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庆。2011.10.23 -2011.10.2
[17].鲍威.首都高校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项目介绍,中国高教学会主办《高等学校学情调研及全面质量管理专题报告会》,2011.5.28
[18].鲍威.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中国高教学会,广州大学,2011.12.23-2011.12.25
[19].Zhu, H. (2010).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Student Engagement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Presented at the 2010 Annual Conference for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in March 2010, Boston, USA.
[20].Zhu, H. & Arnold, K. (2010). How Multi-variables Impact Student Achievement in Chinese Colleges? Presented at the 2010 Annual Conference for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on November 17-20, 2010, Indianapolis, USA
[21].朱红,李文利,左祖晶.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年会,武汉,2010年12月3-5日
[22].鮑威.未完成のトランスフォーメーション:ポスト大衆段階における中国高等教育の人材養成と学生成長,日本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日本神户,2010.5.29-2010.5.30
[23].鲍威.首都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状况监测:北京大学的探索,《国际视野下的大学教育质量保障》国际研讨会,上海,复旦大学,2009.6.21-2009.6.22。
[24].杨钋. 大学生资助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C]// 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 2009.
[25].Yang, Po. 2009. “Does Financial Aid Matters in China Influence of Aid on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 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2009 Annual Conference for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Vancouver, CA, 2009
-
学位论文
[1].郭胜军.科研参与经历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以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例[D].北京大学,2017
[2].曾庆泉.学业辅导对高校学困生的干预成效研究[D].北京大学,2017
[3].李珊.高中学习经历对大学生学术融入的影响机制研究[D].北京大学,2017
[4].刘乃嘉.高校本科生专业兴趣的形成过程及影响效应[D].北京大学,2017
[5].邓真.院校环境影响下城乡学生意志力发展研究[D].北京大学,2016
[6].于津民.本硕专业转换对硕士生专业发展的影响[D].北京大学,2016
[7].邹佳宸.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毕业生选择在北上广工作的影响——基于首都高校本科生的数据分析[D].北京大学,2016
[8].马琳.师生课外互动与学生发展——基于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D].北京大学,2016
[9].刘钊.“非认知因素”对大学生产出的影响研究[D].北京大学,2016
[10].罗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愿研究——与学术位硕士研究生的比较[D].北京大学,2015
[11].徐薇.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本科生职业准备和就业结果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D].北京大学,2015
[12].王佳颖.导师指导对非学术取向研究生的影响效应研究[D].北京大学,2015
[13].孙海杰.本科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基于北京高校跟踪调查数据[D].北京大学,2015
[14].刘昕.高中教育经历与大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D].北京大学,2015
[15].孙建.学业危机大学生群体特征及学业预警研究——S大学案例[D].北京大学,2015
[16].王颂.大学生实习强度与在校成绩及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D].北京大学,2014
[17].任嘉庆.中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行为研究[D].北京大学,2014
[18].韩昕光.首都高校大学生自主选择实习的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北京大学,2014
[19].衣学磊.专业硕士学业满意度与创业意愿的实证研究[D].北京大学,2014
[20].王嘉颖.大学生实习投入及其与求职结果的关系研究[D].北京大学,2014 黄月.高校理科课程设置与学生能力架构关联性的实证研究[D].北京大学,2014
[21].辛云娜.低年级大学生实习参与的数量与质量特征及实习效果分析[D].北京大学,2013
[22].吕婧.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期望的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大学,2013
[23].刘珵.不同招生方式大学生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D].北京大学,2013
[24].侯菲.师生互动对研究生学业参与和学业发展的影响[D].北京大学,2013
[25].陈怡.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促进机制的教育实验研究[D].北京大学,2013
[26].达睿.学生参与视角下学生干部经历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D].北京大学,2012
[27].刘岐山.大学生实习参与适度性的实证研究[D].北京大学,2012
[28].孙钰.大学生价值观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大学,2012
[29].姚继开.家庭背景对中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基于北京高校调查数据分析[D].北京大学,2012
[30].罗璇.高中教育经历对大学新生学业表现与大学适应性的影响——基于北京高校不同生源地本科新生发展状况的分析[D].北京大学,2012
[31].李军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影响要素——基于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实证研究[D].北京大学,2012
[32].张秋山.学习成就与大学生初职获得—基于某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实证分析[D].北京大学,2012
[33].左祖晶.院校环境和个人参与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基于首都高校样本的实证研究[D].北京大学,2011
[34].李菊.高校学生干部课内外活动参与度及其对学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北京大学,2011
[35].兰雅慧.弱势群体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及其成因分析[D].北京大学,2011
[36].冯明.家庭背景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以北京市为例[D].北京大学,2011
[37].杨希.研究生资助配置的专业差异——以教育收益为视角的实证研究[D].北京大学,2010
[38].张倩.需求型学生资助对本科生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D].北京大学,2010
[39].王金龙.我国研究生学术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北京大学,2010
[40].陈伟嘉.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度及其影响因素——以北京大学为例[D].北京大学,2008
[41].鲍威. 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01:27-44
[42].毛帽.高等学校在校生的资助来源和教育支出对毕业去向和起薪的影响[D].北京大学,2007
-